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人气指数:2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18 17:09
网站介绍

王蒙的人生应验了那句“人生如戏”,在经历了国家解放、被下放、被调往新疆直到右派问题得到平反,到中央文化部任要职。在人生的经历中,王蒙的思想也在进行着相应的变化,这些也体现在了他的小说中。各个时期的小说体现了王蒙的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变化,于是王蒙将自己的思想和形象移植到了作品主人公的身上。同时王蒙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体现的也是时代的一种普遍的思想。本文将选取王蒙不同时期的几部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蝴蝶》、《布礼》、《来劲》对他作品所体现的时代感进行分析。

1948年王蒙便加入了中国并担任青年团干部工作。工作之余,他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创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直指官僚主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其中突出的刚来到组织部的青年人林震。他满怀激情,但当他来到组织部后,发现这里的实际情形与自己的理想与想象相距甚远,对刘世吾的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深为不满,对韩常新等人的作派大惑不解。作为青年人他单纯、对前途感到希望,觉得任何困难都无法阻碍革命前进的脚步。正如赵慧文对林震所说的:“是的,见到你,我好像年轻了。你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和一切坏现象作斗争……”在面对刘世吾、韩常青等在场的关于区委常委讨论麻袋厂问题的会议上,他也勇敢地向区委书记周润祥汇报真实情况。在整个斗争过程中,林震没有犹豫过,“他渐渐明白,在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包罗万象的、担负着无数艰巨任务的区委会,单凭个人的勇气是作不成任何事的……从明天……”“那么不是从明天,而是从现在,他要尽一切力量去争取领导的指引,这正是目前重要的……”面对官僚主义的阻挠,林震没有退缩,而是相信党、相信领导一定会给予他正确的引导。他没有犹豫,对党和领导充满了肯定的态度。林震的想法其实就是王蒙想法的真实写照,更是那个时期的一个思想的共识——肯定党的领导一定能将革命道路、社会道路引向光明。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对党和领导集体都充满了信心,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作为年轻时候的王蒙,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也写下了反应这个时代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作为王蒙写作初期的小说,所运用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紧跟时代,歌颂光明和青春。将当时社会突出存在的现状变现出来,反思社会弊端,矛头直指官僚主义。小说在情节描述上,有别于王蒙后来的小说,小说具有情节性,注重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较少突出心理描写。使得变现的思想比较直接,这跟王蒙早期的写作功底和人生阅历的单薄是分不开的。小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争论主要围绕”作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对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应如何解释?关于刘世吾,王蒙指出:“我着重写的不是他工作中怎样‘官僚主义’,而是他的‘就那么回事’的精神状态。”这也看出,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些麻木、冷漠的社会风气,这就使得王蒙要用自己的笔去激起人们的激情,对时代的信心,所以说“刘世吾所匮乏的正是林震所拥有的。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成为王蒙被划为右派的一大罪证。1958年到1962年,王蒙诶下放到北京郊区劳动,中止了创作。1963年,被调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直到1979年王蒙的右派问题得到平反。这期间,王蒙几乎没出什么作品。1970年代末, 王蒙复出, 以 “ 故国八千里, 风云三十年”作为新的起点汇入文学的反思潮流中, 首先抛出的是被称为“ 东方意识流”的“ 集束手” 。以《布礼》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蝴蝶》中对党组织充满无限忠诚的钟亦成,却因一首诗《冬小麦的自述》被批判。但即便被下放,“钟亦成坚信党决不会把自己毁掉,决不会把一个痴诚的党的孩子毁掉。但是,许多日子过去了,处境却一天恶劣于一天,现实的政治待遇,这就是另一回事了。他这个从儿童时候就怀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去与蒋介石政权作殊死的斗争的孩子,到底是从哪一天起、为了什么、怎样代理起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业务来了呢?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又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本事,是怎样在解放了的中国的大陆,在英勇坚强、令一切反动派胆寒的中国内部招募了、或者聘请了、任命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代理人呢?如果他们的代理人当真是如此之多,如此隐蔽而无孔不入,一九四九年何至于垮得如此迅速而且彻底?”后来,即便钟亦成平反,也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在1970年的讲述中,灰影这样说道:“你说什么?你热爱党?你热爱党为什么注销了你的党票?注销你的党票你还能热爱党吗?”在这里,这个灰影就是钟亦成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对党的怀疑,对权威的质疑。同时,也放映了文革之后,很多知识分子、组织干部等对党和领导的怀疑,对时代的一种迷茫。这也就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心理。在经历了文革那个动荡的时代后,一些忠于党的人民却遭到了党的抨击和遗弃,使得一颗颗坚贞的心发生了动摇。虽然,粉碎了“四人帮”,但每个人都“心有余悸”。

《布礼》是王蒙运用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作品。揭开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序幕的是对王蒙发表的中短篇作品采用的西方现代派 “意识流” 手法作品的论争和思考。它在艺术形式上没有按照以前的创作手法,按照情节的发展去写。而是随着意识的流动,按照不规则的时间顺序将故事娓娓道来。只不过作者创作的姿态与以往相比显出了矛盾性:“一方面,整个身心被这种意识形态所浸透,他的艺术构思中不由自主地会流露出对奉献了青春、理想和爱情的岁月真诚的抒情,……但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曾经付出过,然而被历史证明是无所谓的代价恼怒不已。”是的,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虽然新的时代开始了,但当时的时代还在向着一个未知的时代发展,人们无法预料社会将变成怎样。以前为之忠诚的党会不会又再一次遗弃他们。所以,大家都陷入了一种迷茫,呼唤人性、 人情的回归,正是这一个时代的鲜明的时代感。

王蒙的作品带有很强烈的时代感,他能敏感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掌握时代发展的方向。王蒙的经历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所以他的作品才能那么带有时代的气息。同时,在艺术手法上的探索,是王蒙作品总能保持不断变化的砝码,也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免责声明:
此页是<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